你能想像自己被關在西伯利亞,在惡劣高壓的不毛之地,每天進行苦役工作,每天看著夥伴魂斷異鄉嗎?
《零下六十八度》是一本非虛構作品,描述二戰後一名臺籍日本兵遠赴滿洲國,而在二戰末期蘇俄向日本開戰後,成為戰俘被送往西伯利亞居留。這名成功回返臺灣的戰俘名叫陳以文,是一名宜蘭人,而這本書是他的孫子陳力航以口述歷史方式記錄而成的。無奈,有更多的陳以文還來不及說出自己的故事,生命就凋零了。幸好有這本書存在,真的是太好了。平實的書寫,但生命的堅韌卻突破紙頁的拘束,直擊內心。
話說,光是想到要和南京蟲對抗,我就起雞皮疙瘩了。來看看書中怎麼寫:
「除了照明、溫度的問題,隊員在寢室內,還要面對南京蟲。南京蟲,又稱溫帶臭蟲,喜歡藏在床、柱子、牆壁的隙縫裡。對喜歡溫暖的南京蟲來說,人體是南京蟲的溫床,南京蟲喜歡聚集在脖子、手腳的皮膚柔軟處,人被咬了之後,就會開始癢,一癢就會想抓,抓了就會紅。西伯利亞每個日軍收容所裡,都有南京蟲。收容所的隊員,每個人臉上都是紅紅的一點一點,夜間睜開眼睛,可以看到南京蟲聚集成圓形,正在吸人的血,南京蟲若受到干擾,就會像小蜘蛛一樣逃竄回床縫、牆縫裡。收容所有同袍會試圖把衣服拿到戶外去凍死南京蟲,但沒有效果。
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南京蟲會聚集到你的身體,也代表你還活著。以文會聽說,有人看到南京蟲突然從鄰床同袍身上竄出,原來同袍已經過世了。」
——陳力航《零下六十八度: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》
前衛出版社
p.s.有些文字改編自書介。